科学普及

第三届“昆虫与化学”冬令营顺利开展

2018年1月30日,由中科院上海分院主办,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态所,上海昆虫学会和中科院有机所联合承办的第三届“昆虫与化学”冬令营活动在昆虫博物馆互动实验室拉开了序幕。

二十二位来自上海分院的小朋友在父母的带领下早早集中到昆虫博物馆互动实验室内。在上海分院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章文峻主任的简短的讲话后便是开营仪式和营员分组。本次“昆虫与化学”冬令营活动以体验的方式为主,上午为“昆虫体验”,下午为“化学体验”。

首先是参观环节,在博物馆老师的带领下和讲解下,营员们沿着展厅的昆虫标记依次经过了昆虫生命厅、昆虫世界厅、昆虫与人类厅、昆虫文化厅。从昆虫的生命历程、昆虫的种类、昆虫的益与害、昆虫的传统文化、昆虫的美学等方面对整个昆虫世界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当大家看到形似叶片的叶修、接近手臂长度的竹节虫、媲美兰花的兰花螳螂、比手掌还大的乌桕大蚕蛾、曾经价值36万的光明女神蝶、酷似猫头鹰的猫头鹰蝶、翅面上“书写”数字的数字蝶……的时候,无一不被大自然的神奇所惊呆。在互动动手环节,营员们全身心投入其中,屏住呼吸,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博而脆的蝴蝶翅膀完美的组装了一幅 “蝶翅鱼”工艺画,这个环节特别考验大家的动手协调能力和立体空间构造能力。在 “螳螂”拼装大赛环节,大家更是卯足了劲,手脑齐用,力争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质量完成“螳螂”拼装。

午餐之后,营员们观看了电影《表情奇幻冒险》,每个小朋友都被生动的电影情节所深深吸引,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时而惊叹、时而欢呼。

下午,冬令营活动在上海有机所君谋楼第一教室顺利开展。5位科普志愿者葛航铭、蔡毓娟、马小舒、蒋舒岩和肖绮飒,带领营员们了解了生活中最有用、最廉价、最丰富、最重要的一种金属——靓丽的帅哥“铁”。 

课堂伊始,葛航铭逐一介绍了这个无处不在的“铁”的在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生产生活中,从菜刀、电扇、火车到摩天大楼,它是“生活基石”;生命体内,以它为核心的血红素,终日忙着固定、输送氧气,它是“生命引擎”;整个地球生态循环中,豆科植物根瘤菌中的铁钼蛋白挑起了为大地施肥的重担,它是“生态口粮”;工业合成氨中,催化剂为铁触媒,它是“生产媒介”。 

接着葛航铭用实验向营员们展示了神奇的铁,包括舞动的铁,以及会变色的铁。如同一个化学魔法师一样,通过不通的化学反应,把溶液变成了红、棕、黄、绿、蓝、紫等各种颜色的铁络合物,营员们啧啧称奇,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在实验互动环节中,营员们自己拿起试管和滴管,体验了如同 “变色龙”一般的铁。

最后,葛航铭取出事先准备好的宣纸,在表面喷上一种橙黄色溶液,原来空无一物的白纸上瞬间出现了一朵漂亮的五彩花。从无到有、从虚幻到真实的戏法引得全场一片惊叹!随后,营员们用毛笔分别蘸取无色的溶液在白纸上随意书写或绘画。待纸晾干后,用喷雾器在绘有字画的白纸上喷上FeCl3溶液,刹那间,原来看不见的字画再也无处躲藏,乖乖现出了原形,呈现出红色、蓝色和紫色的图案。此时营员们早已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挥毫泼墨、笔走千军!营员们纷纷作画,金鱼,鲜花,房子,蝴蝶,大树,小鸟,个个灵动、逼真,跃然纸上。最后,营员们拿着自己满意的作品兴奋离开,纷纷表示意犹未尽,有些营员还继续埋头构思着自己的新作品。 

这次的科普体验小课堂,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和充满艺术氛围的趣味实验出发,通过耳濡目染、身体力行的方式,让营员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接触到了“高大上”的科学知识,得到了营员们的积极参与和响应,让他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加深了对丰富化学世界的认识和了解。

本次“昆虫与化学”冬令营活动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为孩子们更好地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参与科学活动体验提供了一个平台,受到了职工和孩子们的欢迎。我们相信:只要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总有一天,种子会发芽、生根并成长。